2022台灣『端午節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禁忌』有哪些?我一次告訴你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習俗:龍舟比賽

台灣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五日,台灣十大節日裡最重要的三個節日其中一個,與春節和中秋節台灣人稱為『三節』。台灣『端午節禁忌』有哪些?『端午節習俗』有哪些?我一次告訴你

端午節又稱「粽子節」、「龍舟節」、「艾節」、「菖蒲節」、「端陽節」、「天中節」、「重午節」、「浴蘭節」、「午日節」、「五日節」和「五月節」等等的名稱。所以在台灣過端午節慶祝活動每年都很豐富。

端午節時值夏季,剛好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人們到了端午節為求家人健康、平安,端午節家門口掛菖蒲和艾草以及鍾馗的畫像,小孩配掛香包,成人飲雄黃酒,這些端午節特有的習俗據說都會有一些驅邪、避惡的作用。

端午節是台灣與中國的重要傳統文化節日,因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當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人民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部分故事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因長年以來來,屈原的故事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端午節紀念屈原的說法影響最深最廣,早己佔據整個端午節由來了。

『端午節』是中國兩岸兩千多年來的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由於整個中國地域廣大,生活的族群繁多,也流傳了非常多不同的端午節的習俗與由來,於是在各地也都相傳著他村各異的節名,各地也早己開始有著不盡相同的端午習俗。

除部份端午節活動也漸漸消失外,流傳至今的端午節龍舟賽,這項端午節習俗早己發展開來了,近幾年端午節龍舟賽也邁向了國際舞台,成為一項比賽競技呢。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由來,在『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因為為人正直且愛國,因此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及多數官員的嫉妒、及毀謗並向當時的楚懷王打小報告,屈原去職流放。屈原在流放期間,在憂國憂民的心境中寫下『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軍攻破楚國,屈原因祖國被侵犯,屈原始終不忍自己的祖國被秦國攻破,便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懷沙』之後,抱著巨石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死後,楚國所有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找尋與打撈屈原的屍體。漁夫們划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一位漁夫就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團等食物丟進江裡,他說讓魚、蝦、蟹吃飽了,牠們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

後來人們紛紛仿效。一位藥師拿來一壺雄黃酒倒進江裡,想要藥暈水下的魚、蝦、蟹,不讓牠們傷害屈原的身體。也有人用葉子包飯,用線捆綁,就演變成現在的棕子。從此之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賽、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端午節習俗。

台灣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 包粽子
  • 賽龍舟
  • 懸艾草
  • 戴香包
  • 驅五毒
  • 五色線
  • 端午立蛋
  • 掛鐘馗
  • 飲雄黃酒
  • 洗午時水
  • 沐蘭湯
  • 演白蛇傳
  • 端午土地公拐
  • 端午畫額
  • 端午石戰
  • 端午放生
  • 端午禁房事
  • 端午戴葫蘆
  • 躲端午
  • 佩豆娘
  • 端午採藥

端午節習俗: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鄉民為了避免魚蝦吃屈原的屍體,所以將竹葉包著糯米飯投入江中,希望能保持屈原屍首的完整,到了後來就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互相饋贈,成為端午節的代表食品。時至今天,經廣泛的流傳後,不論是粽子的造型或味道上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傳說是鄉民為了避免魚蝦吃食屈原的屍體,而將竹葉包著糯米飯投入江中,以保持屈原屍體的完整,到了後來就演變成吃粽子的端午節習俗了。

演變到現在,粽子已經是許多人的早餐,甚至是點心或消夜,粽子已經變成華人的一項經典小吃,粽子在台灣也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像是原住民粽、客家粽、南部粽北部粽等等。

端午節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在台灣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餡料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不同的餡料。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非常流行。

民間俗諺「沒吃五月粽,破裘不甘放」,意思是說端午節之前天氣不穩定,吃過端午節的粽子,厚重衣物才能收起來,所以說,過了端午節就代表夏天真的要來了。

端午節習俗: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不忍心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屈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當年人們在汨羅江划著船,找尋屈原的屍體,至今就演變成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只不過其實划龍舟的競渡活動並不限端午節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在更早之前已經存在,古人將船用作送走邪魔的工具,因為是不好的東西,一定是送越快越好,後來就演變成龍舟競渡了。

划龍舟,也稱作「扒龍船」,是端午節相當風行的習俗,也是傳統節日少數帶有競技意味的活動。另一方面,划龍舟也含有避邪、超渡水鬼,減少溺水意外的民俗信仰意義,更攸關一年運勢,故端午節舉行的龍舟賽,伴隨相關歌舞表演戲劇活動,通常都相當盛大,甚至一連舉行十餘日,吸引非常多的民眾齊聚參加。

日治時期,台灣各地的龍舟賽事經常可見於新聞報導,其標題有「競渡」、「鬥龍舟」、「扒龍船」等。報導文字常以「形狀奇異的船」、「非常勇猛的划法」、「極呈鬧熱」來描述龍舟賽事的盛況。偶爾亦會有應景的詩詞創作在歡慶之餘憑弔屈原。

端午節習俗:除瘟神

端午節習俗『除瘟神』,因為五月五日在古時被稱惡月惡日,是個相當不吉利的日子。有人認為疾病是瘟神降臨或是惡鬼附於人體所致,所以人們在端午節這天會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例如是貼神符、貼鍾馗像、祭拜瘟祖大神等等。

端午節習俗:懸掛艾草與菖蒲(掛菖艾)

古時候人們會在端午節在自己家門口上掛艾草和菖蒲,懸掛艾草與菖蒲這個端午節習俗,目的是為了驅毒避邪,因為艾草和菖蒲都是傳統驅邪的聖物。另外,也有人會用艾草洗澡用以辟邪,稱為洗百病。

菖蒲:

菖蒲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與菖蒲,來驅病、防蚊、辟邪。

中藥而言,菖蒲性溫、無毒,能「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有益健康。此外,菖蒲的葉片呈劍型,象徵可除不祥的寶劍,且其氣味可驅蚊除蟲;因此,將菖蒲掛在門前,可達驅蟲、避邪的效果。

艾草:

艾草:艾草味苦、微溫無毒,可溫氣血、逐寒濕,是中醫常用藥物,針灸中的「灸療」就是運用艾草來進行。艾灸就是藉由艾火的熱力,將艾草的療效導入穴位皮膚,讓體內氣血循環順暢,達到身體保健之效。此外,艾草的莖葉有特殊香氣,也具有驅除蚊蟲的功效。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可使主人身體健康。艾草也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爲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又或者將艾、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晉代《風土誌》中有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端午節在自己家門的兩側插菖蒲或艾草,可以驅邪避瘟、去五毒。

端午節習俗:驅五毒

所謂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蠍子、壁虎。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人們為了驅邪、避毒、保平安,便喜歡佩戴有五毒圖案的飾品,或吃印有五種毒蟲圖案的餅,有『以毒攻毒,厭而勝之』、『一物降一物』的意念,並對邪物有制約的作用。

驅五毒的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驅邪、防病。所以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用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貼在門、窗、牆上,或捆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邪惡之物。

五毒是中國民間的動物,中國民俗認為端午日午時,五毒將開始孽生、出現。於端午午時以前在屋角及陰暗處撒石灰、噴雄黃酒、可消滅五毒、驅邪氣,並將灰塵掃於室外,以除去屋內的瘴氣。

端午節習俗:戴香包

端午節習俗『戴香包』,古人在端午節時,有些地方用彩紙剪出五毒的紙形,傳說五毒蟲一起出現的時候才不會危害人間。也有剪出制伏五毒的紙形,例如虎符,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繫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防毒害。有的則採來菖蒲艾草,尤其是像人形的艾草掛門楣以驅毒,《紅樓夢.第三一回》寫到端午節的景象:『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繫臂。』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雙蓮並蒂等形狀,象徵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也很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姑娘早早的就要精心制作一個別致的香包,趕在端午節送給自己的情郎。

傳統上的女士會配戴內裝有白芷、丁香,其香氣具有驅蚊辟邪的功效的香包。而母親就會用把香包製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等各式各樣的形狀掛在孩子的身上,其作用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中國民間尤其是長江流域一帶,以佩掛香包(香囊、香袋、香荷包)辟毒害也很盛行。從屈原《離騷》歌賦中,就可發現當時就盛行使用香草的習俗。端午節,人們除了吃棕子、插菖蒲艾葉以外,還要給孩子們帶上香包,含有辟邪、驅蟲、驅瘟、保平安之意,也有裝飾作用。香包內裝硃砂、雄黃和各種濃郁的香草,外以花絲綢布縫製造型,再以五色絲線纏繞繫緊。

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佩戴香包可避邪驅瘟,有祈福平安的功用。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辟邪驅瘴之意,還有襟頭點綴之風。

端午節習俗:繫五色線

端午節習俗『繫五色線』,五色線為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被視爲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因此,端午節清晨,大人們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五色長命縷,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中國傳統文化中,「青、紅、白、黑、黃」這五種顏色象徵五方五行被視為吉祥色。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用以辟邪。

端午節習俗:端午立蛋

有俗語謂:『春分到,蛋兒俏。』如果在端午節當天正午的時侯能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未來的這一年會有好運的到來。 其實原理是於端午節當天,當太陽直射北半球,太陽引力與地心引力相互拉扯,恰巧形成兩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從而作用在雞蛋上,就容易使蛋直立起來。大家不妨在端午節當天試試呢!

據說端午節陽氣最重,可使雞蛋直立,只要能直立雞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陽氣,會得到一年的好運。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熱雞蛋放在小孩子的肚皮上滾來滾去,然後剝去蛋殼給小孩子吃的端午節習俗,據說這樣做日後小孩子就不會肚子痛。

傳說如果在午時立蛋成功了,便可以獲得一年的好運氣。

端午節習俗:掛鐘馗

民間還有傳說,端午節在自己家門上貼上驅邪神鍾馗畫像,能驅妖逐邪。鍾馗的祭典日在除夕與端午節。民間相傳除夕日驅惡鬼、端午節逐瘟神,所以每逢端午節,就會張貼懸掛鍾馗畫像。

清人趙翼《陔餘叢考.卷三五.鍾馗》記載,唐明皇久病未癒,病中夢見一大鬼吃一小鬼,大鬼自稱為『鍾馗』,首應武舉未中,死後決心與明皇除盡世間妖孽。明皇醒後,病竟痊癒,於是命吳道子繪巨眼、多髯、黑衣冠的鍾馗像,貼於門上驅鬼,後來轉而流行於民間。

宋代時在端午節驅除毒害已經是家家戶戶的重要習俗行事。《燕京歲時記》記載了宋代人的端午辟邪辟惡的節俗:『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中人士爭相購買,黏之中門,以避祟惡。』這些俗尚也輾轉流傳了下來,有的也隨著年代遞轉而演變。 

端午節習俗:飲雄黃酒

雄黃酒是將研磨成粉末的雄黃炮製成為酒。雄黃可以是用作解毒劑和殺蟲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撒在蚊蟲滋生的地方,更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亦是一種藥物,將它調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據說雄黃酒可消除疫病,但不可多喝,至於兒童無法喝酒,則可用手沾酒在額頭上寫一『王』字,一樣有驅毒的功能。

雄黃是含硫化砷的礦石,性味辛溫、有毒,不可持續服用。雄黃可解蟲蛇毒、燥濕,且有殺蟲功效,故雄黃可作為殺蟲、解毒、防病之用。值得注意的是,雄黃的含砷量高,若自行以雄黃粉製作雄黃酒飲用,容易造成急性中毒,甚至導致腎衰竭死亡,不可不慎。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端午節習俗:洗午時水

古人認為使用端陽午時從井裡打上來的水,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更具有治病的奇效,甚至有解熱、瘦身、明目、進補及抗痘的功效。(俗諺道:午時洗目睭;明到若烏鶖。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洗午時水;無肥亦水。)

端午節習俗: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這裡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廣東,則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端午節習俗:演白蛇傳

今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提到端午節,大家除了狂嗑粽子美食,還會想到的,想必就是經典的《白蛇傳》故事了。提到這個傳統經典的愛情故事,其實在演藝圈中,不少女星都曾在《白蛇傳》的電視、電影中,詮釋過經典的白蛇、青蛇等角色,像是資深女星林青霞、趙雅芝,或是新一代的黃聖依、蔡卓妍(阿SA),甚至剛當媽咪的戴君竹等,都演過美麗又有特色的白蛇、青蛇角色;而資深帥哥秦祥林與金鐘影帝李銘順,甚至是「女扮男裝」的葉童,都演過許仙;李連杰與趙文卓等,則在《白蛇傳》的系列電影中,詮釋過法海角色。

經典的《白蛇傳》故事,一直是華人演藝圈的最愛,早在1978年,「一代玉女」林青霞,就曾與秦祥林、秦之敏等人演過《真白蛇傳》。林青霞在這部電影中的「白蛇」扮相,就非常清麗。據傳當年這部電影十分賣座,戲院爆到很多人都站著看。不過當年在片中詮釋許仙一角的秦祥林,因外型太洋化,還被稱為「洋許仙」。

端午節習俗:端午土地公拐

《台灣省通志》:「農家力田為生,其心理以為平日辛勤之所得,乃寄託於土地菩薩,於二月初二日,以紙錢(俗稱土地公金)繫竹枝,插立田間,奉獻土地神;中秋日亦如之,蓋古春祈秋報之遺意也。」做法:取一根竹子或竹片或蘆葦,剖半之後夾放金紙及香(南部有放三枝香,北部只有金紙沒有香)。

功用:1.體貼土地公年紀大,做根柺杖給他,方便巡田之用。2.金紙為答謝土地公保佑的禮金。3.告誡好兄弟此地為土地公保護範圍。4.劃清田地界限。

    時間:北部(竹南、新竹),農曆 五月五日 端午節。南部及一般地區,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端午節習俗:端午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字看似老虎的額紋,老虎為獸中之王,所以才以『王』字代表老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誌》云:『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端午節習俗:端午石戰

現今我們提起端午,總是浮現粽子、龍舟、香包等指標象徵。但除了這些傳統指標以外,在台灣曾經一度流行過一項非常特別的習俗,即所謂的「石戰」。「石戰」,顧名思義,便是如同雪球大戰以雪球互擲一樣,只不過把手上的雪球換成石頭,畢竟台灣下雪的地方少之又少。這項習俗究竟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至少在日本統治台灣之前就已行之有年,故日人來台後經常在報章雜誌刊登關於這項習俗的報導。

如《臺灣日日新報》就曾報導在端午佳節這天,台中沙鹿鎮聚集兩派人馬於附近山上,列隊後以石頭互相丟擲來比賽勝負,彷彿兩軍對戰一般。戰況之激烈甚至會到受傷、流血的地步,但民眾卻不以為意,還認為如果不舉行石戰的活動,地方上會受到瘟疫肆虐的災禍。

石戰在台灣流行的地區,大致以中南部居多。包括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屏東等地,其中以嘉義、屏東佳冬最為流行,每逢戰事開打,動輒上千人參與,堪稱地方盛事。石戰習俗最妙不可言的地方,便是在於戰勝一方對戰敗方的處置。

首先是在戰場上,戰敗方的人員會隨著戰事失利而逐漸撤退、逃跑。戰勝方便會趁此時進行抓取俘虜的動作,戰敗者若逃跑不及,體力不濟而被擄獲,將會被處以脫褲子的方式當眾羞辱,且不得抗拒。

另外,由於端午節時,每戶人家皆會準備非常豐盛的美酒佳餚來慶祝。石戰勝利方也能在戰勝之後,前赴戰敗方的村落大肆搜刮各式酒菜,連吃帶搶,洗劫一空。

這樣的習俗有著不少野蠻、脫序的意味,從一開始的爭鬥到之後的放縱、狂歡,當中所可能造成的對立,甚至造成不可預料的大規模流血衝突,正是當時日本政府所不願見到的無秩序、無紀律行為。因此有關當局遂下令取締,禁止石戰舉行,但各地仍不斷出現類似活動,難以杜絕。故後來官方也改採一些較溫和的方式,如舉行賽跑或運動會等以代替石戰,改良社會風俗。

隨著日本人加強取締、禁絕行動,並以教育、施行運動競技等方式多方遏阻石戰舉行,再加上太平洋戰爭之爆發,端午節石戰的習俗遂逐漸消聲匿跡,而至乎式微。時至今日,已難以再見到這項獨特的習俗。

端午節習俗:端午放生

端午節放生的習俗,僅在某些宗教團體,會選擇在端午節這天大發慈悲,舉行放生的活動,放生可以為自己父母、家人祈福,據說放生這些即將被宰殺的動物們,將為家族帶來最大的健康狀態以及最長的壽命,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啊。

端午禁房事:

一年當中有兩個時節屬人體最虛的時期,第一個是節氣中的冬至。古代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冬至這天是真火正伏,真陽就在要起未起之時。這一天又叫『此一年之虛』,意思為冬至這天是人一年中最顯虛弱的時候。第二個年虛是夏至。俗話說:『夏至一陰生』夏至這一天一陰初起,真水尚微,也是一年中人體偏虛的時候。

冬至和夏至這兩天,都是陰陽氣機轉化的時候,天地之氣的運動較為活躍,而人體卻處於比較虛弱的狀態,所以最好不要在冬至和夏至這兩天和前後幾天行房,一方面耗損元氣,一方面精血質量不均衡,如果懷孕的話,孩子有可能乖戾、怪異。

該期間內,所有男女要有三禁:一是嚴禁殺生!二是嚴禁邪淫!三是嚴禁作惡!這十天內,務必端容肅己,修德淨身,清食禮神,否則會損傷人的元氣招來不測禍災。

五月份有「九毒日」,為縱慾大忌,能全月不同房,對身心都有極大的好處。所以古代有習俗,五月讓婦女回娘家住一個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

端午戴葫蘆:

葫蘆,音有「福祿」之意,傳說有收納福氣的風水功效。在風水上,有化災解煞的作用。在端午節期間,將葫蘆配件戴在身上,能為自己帶來好運。

躲端午:

早期端午節習俗,意指新嫁或已嫁之女要回娘家度過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習俗:佩豆娘

舊時端午節婦女的頭飾。大多出現於江南。

端 午節習俗:端午採藥

在古時候有許多地方,人民都有在端午節這天到野外採集野物以做藥物的習俗。大家會在太陽出來以前到田裡採摘車前子、紫花地丁、艾草等等,帶回家放在院子裡曬乾,並且掛起來留作藥材使用。

端午節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於此日形成這一風俗。

端午節禁忌:

遊泳、戲水:

端午節再過一週就是夏至,因為天氣非常的炎熱,但『水鬼』會選在端午節這一天找替身『還陽』,俗稱「抓交替」,尤其是在曾有發生過溺斃事件的水域或海域,所以端午節這天還是少些水上活動會比較洽當。


遠離陰氣較重的地方:

端午節就是一個避邪、避惡的日子,所以民間流傳端午節當天要若要出門,最好不要靠近陰氣較重的地方,如醫院、殯儀舘、靈骨塔、墓地等。

延伸閱讀:2021龍舟賽在哪裡台灣十大節日台灣十大景點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