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習俗】Mid-Autumn Festival Customs

中秋節習俗,中國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就是祭拜月神的意思。在周朝,每逢中秋節夜晚都要舉行祭月、迎寒,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這些祭品,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祭拜時,將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全家人一起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要先算好全家總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和外地的,都要算,不能切太多或太少,大小一定要剛剛好一樣。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月亮更圓,更明亮,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故中秋節又稱作『團圓節』。

中秋節典故: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重要的民間習俗有賞月、吃月餅、品文旦等。傳統舊習俗中,中秋節要拜土地公,以前很多農民還必須用竹子夾著土地公金,插在田間祭拜土地公,俗稱『安土地公拐』。還有一種習俗是每逢中秋夜,未婚男女會到月老廟裡祭拜月下老人,希望可以早日求得幸福美滿的姻緣。

台灣中秋節習俗介紹:

  • 中秋賞月
  • 中秋烤肉
  • 中秋食月餅
  • 中秋品文旦
  • 中秋猜燈謎
  • 中秋節安土地公枴
  • 賞桂花、飲桂花酒

中秋節習俗一:中秋賞月

中秋之夜,月亮東升,人們便開始賞月活動。賞月是中秋節最為盛行的習俗活動之一。魏晉時已有中秋賞月之舉,唐宋時這種習俗已經十分盛行。宋代的京城開封,每逢中秋佳節,市民爭先占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

現代中秋賞月,秋夜裡風清月白,露意微濃,三五好友或親朋,把酒臨風邀月,圍爐、烤肉、聊聊天,暢懷人生快意。

中秋節習俗二:中秋烤肉:

台灣中秋節『烤肉』這個特有的習俗真是誤打誤撞,給撞進中秋節呢。

其故事是發生在幾十年前的台灣,萬家香醬油推出了一支『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電視廣告,然後隔了幾年,另一家競爭對手,金蘭醬油推出了『金蘭烤肉醬』的電視廣告,加上同一時間萬家香醬油不甘示弱,繼續狂打『一家烤肉、萬家香』的新版本廣告,表示他們不會輸。

於是,兩家醬油廠商的電視廣告在中秋節前夕,各自展開各自的攻勢,加上在同一時間在頂好、家樂福、萬客隆等大型賣場陸續上架,也『順便』在中秋節前辦起了烤肉相關用品與食材的特賣會。所以就在以上眾多廠商的齊心合力之下,台灣人就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把烤肉當成中秋節最重要的傳統活動、甚至是中秋節的唯一主角。

於是,中秋節的傳統吉祥物:嫦娥、月兔像是被打入冷宮,『月餅』卻慢慢轉變成了配角,大家把烤肉當成了中秋節真正的主角。

不過相信中秋節會這麼不小心變成烤肉節,應該不全是商人的噱頭而已。其實台灣人本來就超愛烤肉,幾乎從小烤到大。月圓中秋時本來就是個家人相聚團圓的傳統節目,與其單純相聚賞月,還不如大家熱鬧地一起烤肉,在皎潔的月光陪伴下享受美食。

中秋節習俗三:吃月餅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中秋節習俗四:品文旦

『文旦』又稱作『柚子』又大又圓,代表團圓,另外其音與「有子」、「佑」、「遊子」相似,寓意早生貴子、有神靈庇佑,以及提醒在外工作的遊子緊記回家做節。

中秋節習俗五:猜燈謎

中秋節習俗:猜燈謎,提供幾個有趣的燈謎,讓您和您的家人中秋節一起猜謎吧!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提供您幾個有趣的燈謎,讓您和您的家人中秋節一起猜謎吧!

1.遠看兩個零,近看兩個零。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提示:日常用品)

答案:眼鏡

2.什麼動物最愛亂買東西(猜動物)

答案:斑馬(斑馬台語黑白馬)

2.有硬有軟,有長有寬。白天空閒,夜晚上班(提示:日常用品)

答案:床

3.長的少,短的多,腳去踩,手去摸(提示:日常用品)

答案:梯子

4.兩姐妹,一樣長,酸甜苦辣她先嚐(提示:日常用品)

答案:筷子

5.黑臉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扯起八卦旗,專拿飛天將。(提示:動物)

答案:蜘蛛

6.左手五個,左手五個。拿去十個,還剩十個(提示:日常用品)

答案:手套

7.一物生得巧,地位比人高。戴上御風寒,脫下有禮貌(提示:日常用品)

答案:帽子

8.頭上亮光光,出門就成雙。背上縛繩子,馱人走四方(提示:日常用品)

答案:皮鞋

9.被蚊子咬(提示:台灣的一個地名)

答案:艋舺

10.兩個水、兩個火(提示:日常用品)

答案:淡水

中秋節習俗六:拜月老、求姻緣

月下老人素來被稱為婚姻之神,每年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除了祭拜月亮之外,未婚男女會到月老廟祭拜月下老人,以祈求快樂幸福的婚姻。

中秋節習俗七:賞桂花、飲桂花酒

中秋節的習俗:賞桂花、飲桂花酒

台灣早期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和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中秋節習俗八:中秋節安土地公拐

中秋節重要的民間習俗有賞月、吃月餅、品文旦等。傳統舊習俗中,中秋節要拜土地公,以前很多農民還必須用竹子夾著土地公金,插在田間祭拜土地公,俗稱『安土地公拐』。還有一種習俗是每逢中秋夜,未婚男女會到月老廟裡祭拜月下老人,希望可以早日求得幸福美滿的姻緣。

中秋節習俗九:婦女聽香

據《台灣通史》記載,中秋夜「婦女聽香,以卜休咎」。『聽香』是指婦女在中秋夜,向家裡的神明燒香問卜,隨著神明指示的方向,聽取路上他人的談話內容,以找尋自己心中的答案。

根據老一輩的說法,古時候的婦女,如果心中有疑問,會在中秋節晚上,燒香向神明問卜,並請示出門的方向,然後持香、筊杯出門,利用沿途所聽到的談話(包括歌詞)來預測所問卜的事情。

如果婦女認為所聽到的話,就是她要的答案,則擲筊請示神明,如果連續獲得三聖筊,就是神明所要告知的答案;如果不是,則繼續前行、繼續聽,直到獲得三聖筊為止。

『聽香』早期在台灣確實是一項中秋節特有的傳統習俗,現在『聽香』這習俗也漸漸消失了,時代不斷改變,天、地、日、月、星、雲、山、海、人、畜、言、心,也都稍稍的變了,對一個人來說,或許這就是人生吧。

中秋節典故:中秋節的特殊習俗

中秋節特殊習俗之一:越晚睡覺,長輩越長壽

以前民間相傳中秋節當天如果越晚覺,長輩們就會越長壽的說法。常聽老人家說:中秋節要晚點睡,因為古代相傳這樣能替父母增添壽命,所以有人因此祈求家中父母可以更長壽,許多年輕人剛好藉中秋月圓之時賞月、聊天、品柚、烤肉、猜燈謎等。

這個習俗在宋朝的時候最為流行,因宋朝已經取消了宵禁制度,中秋節的晚上的熱鬧氣氛不輸除夕夜的晚上呢。

中秋節特殊習俗之二:偷拔蔥、嫁好尪

『偷拔蔥、嫁好尪』這習俗出現在兩個重要節日『元宵』和『中秋』,意思就是未婚的少女在中秋節的晚上要去別人的菜園裡偷採蔥,相傳成功拔到蔥的少女未來會嫁給很疼愛她的老公,也因此,許多農夫就會在這兩個重要節日,乾脆在菜園裡放投錢筒,以免因習俗造成一些農作物損失。這個特殊習俗現在出現在『元宵』比較多,中秋節也漸漸沒了這習俗。

中秋節典故:中秋節名稱由來

中秋節最早的名詞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因是節氣之一所以在訂曆法的時候就有了,一直到了唐朝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節日。中秋節慶祝的興起在宋朝,在明朝後便與春節同等重要了,成為最主要的節日之一。

中秋節是在農歷八月,也剛好是整個秋季的中間,有『仲秋』之稱,因為和上古祭月的禮儀相關,所以中秋又稱『祭月節』。祭月節源於古人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

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節氣在八月內,日期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殺風景的,後來,逐漸俗隨時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節』。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日期在農歷的八月十五日,故稱『八月節』、『八月半』或是『八月十五』。

農曆的七、八、九月為『秋季』,而『仲秋』則代表秋季中間的那個月份,所以仲秋代表的就是農曆八月份。農曆的八月為仲秋,而中秋指的就是仲秋中間的那一天,所以農曆八月十五日才命名為中秋。八月十五中秋節在民間傳統習俗,要送圓的月餅代表團圓的意思。

中秋節典故:中秋節的故事

中秋節的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傳說、唐明皇遊月宮

中秋節最耳熟能詳的故事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月亮上有廣寒宮,廣寒宮有玉兔在擣藥,還有吳剛在伐桂,種種的傳說都是看到皎潔明月被所看到的灰黑的不規則月球表面形狀所想像出來的,讓中秋節多一點節日的知識與趣味。

中秋節故事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 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裡,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搥胸頓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故事之二:吳剛伐桂

吳剛伐木的故事,傳說很久以前,月亮上的廣寒宮前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生長繁茂。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故事之三:玉兔傳說

玉兔故事之一

玉兔的故事,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

玉兔故事之二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

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裡,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 它立即飛奔回家。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

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姊們,到月宮陪伴嫦娥住了

玉兔故事之三

『玉兔搗藥』,道教掌故之一。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

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像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於諸多舊小說,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與金烏相對,表示金丹修煉的陰陽協調。

唐明皇遊月宮:

《唐逸史》中記載:唐元年間,中秋之夜,方士羅公遠邀玄宗游月宮,擲手杖於空中,即化為銀色大橋。過大橋,行數十里,到達一大城闕,橫匾上有『廣寒清虛之府』幾個大字,羅公遠對玄宗說:『此乃月宮也』,見仙女數百,素衣飄然,婀娜多姿,隨音樂翩翩舞於廣庭中。

玄宗看得如痴如醉,默記仙女優美舞曲,回到人間後,即命伶官依其聲調整理出一首優美動聽的曲子,然後配上模仿月宮仙女舞姿的舞蹈,這就是聞名後世的《霓裳羽衣曲》,成為千古佳話,月宮從此也有『廣寒宮』之稱。

中秋節典故:中秋節的食趣

中秋節不僅有應節的月餅和台灣盛產的文旦,還有就是螃蟹、芋頭、螺和菱角等。

食螃蟹:

中秋節食螃蟹,中秋節螃蟹的蟹黃開始催黃,一般需這九月吃公蟹十月吃母蟹,近來大閘蟹開放從大陸進口,一時之間大閘蟹成為兩岸三地搶手的名品。秋天盛產的螃蟹慢慢的會成為節氣的產品。

食芋頭: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食田螺:

中秋食螺,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據分析,螺肉營養豐富,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於食之吃。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

食菱角:

中秋節吃菱角,據說吃菱角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數吃法是將菱角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後剝殼當零食吃;也可以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鹹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膩的月餅後,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膩當場去除不少。

中秋節相關詩詞:

【嫦娥】 作者: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水調歌頭】 作者: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作者: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歷史上的中秋

中秋節的起源於古代秋祀、拜月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即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 《禮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之後歷代帝王都沿襲此俗。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帝祭月修造的。我國各地至今也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北宋時中秋節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為快,然後舉行拜月儀式,供品有圓餅。解釋上“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卷八)。吳自牧(約1270前後在世)的《夢梁錄》卷四也記載,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購買酒菜來歡度中秋。

金盈之(約1126年前後在世)的《新編醉翁談錄》卷四則記載了當時人由賞月進而拜月的習俗:『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明人拜月時用的『月光紙』,到了清朝,改了個名字叫『月光馬兒』,就是紙神馬。

清宮有祭(供)月習俗。祭月的地點在御花園。院內東向立一架屏風,屏風良策擺有雞冠花、毛豆枝和鮮藕;屏風前設有一張八仙桌,供桌上擺月宮符像,還要一個直徑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餅。月餅上印有『鬱儀宮』字樣及玉兔搗藥團。大月餅左右各擺一三斤重的月餅,擺各樣小月餅數盤,擺酒、茶數盅。

供桌上還要擺應時鮮花和應時鮮果。月供擺畢,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對月光神碼行禮。香盡,焚月光神碼,撤貢品。將十斤重大月餅精心包裝,儲至當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謂之『吃團圓餅』。三斤重大月餅切成數塊,連同小月餅、『蓮花團圓瓜』、鮮果等分賜妃嬪、文武廷臣、太監及宮女等人。

然後是豐盛的合家宴會。清代許多地方還形成燒鬥香、走月亮、方天燈、樹中秋、點燈塔、曳石等地方習俗。

總之,中秋團圓、賞月及吃月餅之俗,由來已久。隨著不斷增添新的內容,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盛行不衰。

延伸閱讀:中秋節的由來台灣十大節日